803 |
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 |
一、考試的總體要求
(一)機械原理部分
主要考查學生對機構學與機器動力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常用機構的分析與設計方法的掌握,以及相關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機械設計部分
主要考查學生對通用機械零件設計計算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運用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一般機械設計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的內容及比例
(一)機械原理部分(占50%)
1、機構的組成和結構分析:結構分析、自由度計算、拆桿組、確定機構的級別。
2、平面機構的運動分析:速度瞬心法進行機構的速度分析、理解相對運動圖解法的基本概念、平面矢量的復數極坐標表示法、平面機構的整體運動分析法。
3、平面機構的力分析:不考慮摩擦時平面機構的動態靜力分析、平衡力和平衡力矩的直接解析確定、機械的效率和運動副中的摩擦及自鎖。
4、平面連桿機構及其設計:平面連桿機構的類型和特點、平面連桿機構的運動和動力特性、平面連桿機構的綜合概述和剛體位移矩陣、平面剛體導引機構的綜合、平面函數生成機構的綜合、平面軌跡生成機構的綜合、按行程速度變化系數綜合平面連桿機構。
5、凸輪機構及其設計:從動件的運動規律及特點、平面凸輪廓線設計、平面凸輪機構基本尺寸的確定。
6、齒輪機構及其設計:齒輪機構的特點、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的基本參數和尺寸計算、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的嚙合傳動、漸開線齒輪的加工原理、變位齒輪傳動、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的幾何設計、斜齒圓柱齒輪機構運動特點和設計方法、蝸桿機構和直齒錐齒輪機構的運動特點和設計方法。
7、輪系及其設計:定軸輪系的傳動比計算、周轉輪系的傳動比計算、復合輪系的傳動比計算、輪系的功用。
8、其他常用機構:間歇運動機構運動特點、組合機構類型運動特點、螺旋機構運動特點。
9、機器的運轉和調速:多自由度機械系統的動力學分析、單自由度機械系統的動力學分析、機械的速度波動及其調節、飛輪設計方法。
10、機械的平衡:機械平衡的目的分類與方法、剛性轉子的平衡設計、剛性轉子的平衡試驗。
(二)機械設計部分(占50%)
1、機械零件工作能力及計算準則。
2、注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機械零件的疲勞強度計算、摩擦、磨損及潤滑。
3、注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連接(螺紋組合計算、鍵、花鍵、過盈)強度校核。
4、注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機械傳動(帶、鏈、齒輪、蝸桿)的傳動特點和設計方法。
5、注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軸的強度校核方法。
6、注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滾動軸承的組合結構設計與壽命計算、滑動軸承的傳動特點。
7、聯軸器和離合器傳動特點。
8、彈簧基本知識:材料特點、彈簧特性線、旋繞比、強度、剛度特點。
三、試卷類型及比例
(一)機械原理部分(占50%)
1、填空題、選擇題,約占10%~20%。
2、計算題、圖解分析題,約占80%~90%。
(二)機械設計部分(占50%)
1、填空題、選擇題,約占20%~30%。
2、分析題、簡答題,約占10%~15%。
3、計算題、結構設計題,約占55%~70%。
四、考試形式及時間
考試形式為筆試,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150分)。
五、參考書目
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上、下冊),第4版,張策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六、初試工具要求
(一)請參加科目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3小時)(科目代碼803)的考生自備繪圖工具。
(二)803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請考生自備鉛筆、橡皮、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圓規。
(三)嚴禁在答題繪圖紙或答題草圖紙上填寫考生編號、姓名等考生信息。
815 |
信號與系統 |
一、考試的總體要求
信號與系統是通信、電子信息、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國內外高校相應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要求考生熟練地掌握本課程所講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利用這些經典理論分析、解釋和計算信號、系統及其相互之間約束關系的問題。
二、考試的內容及比例
(一)信號與系統的基本知識(10~20%)
1、基本信號及其兩種(函數表達式和波形圖)表示方法;
2、信號的基本運算;
3、系統的描述及系統的基本性質;
(二)連續系統的時域分析(10~20%)
1、零輸入響應和零狀態響應的概念、性質及其求法;
2、沖激響應和階躍響應;
3、卷積、卷積的性質及卷積的計算方法;
4、系統響應的時域求法;
(三)連續信號與系統的變換域分析(30~40%)
1、周期信號的傅里葉級數;
2、周期信號的頻譜及周期信號的傅立葉變換;
3、非周期信號的傅里葉變換及其性質;
4、取樣信號、取樣信號的頻譜、取樣定理及其應用;
5、周期和非周期信號通過線性系統的頻域分析;
6、拉普拉斯變換及其性質;
7、信號通過線性系統的S域分析;
8、拉普拉斯變換與傅里葉變換之間的映射關系;
(四)離散信號與系統分析(10~20%)
1、離散時間信號(序列)的描述及其運算;
2、離散卷積及其性質;
3、線性離散系統的特性及其描述方法;
4、差分方程的建立及其解法;
5、Z變換及其性質;
6、離散系統的Z域分析法;
(五)系統函數(10~20%)
1、系統函數的零極點與系統響應之間的關系;
2、系統穩定性及其判斷方法;
3、系統的方框圖、信號流圖表示法與系統模擬;
(六)連續與離散系統的狀態變量分析(10~20%)
1、狀態、狀態變量與狀態方程的基本概念;
2、連續與離散狀態方程的建立方法;
3、連續系統狀態方程的求解;
4、離散系統狀態方程的求解;
5、描述系統的狀態方程與輸入-輸出方程之間的關系;
6、系統的穩定性、可控性和可觀測性的概念。
三、試卷題型及比例
試卷題型分為簡答題(包括選擇題和填空題等)、一般計算題和綜合計算題三種類型,其中簡答題和一般計算題約占80~90% ,綜合計算題約占10~20% 。
四、考試形式及時間
考試形式為筆試,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為150分 。
五、參考書目
《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四版)》,吳大正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870 |
海洋科學導論 |
一、考試的總體要求
考察學生對海洋科學的基本知識、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的內容及比例
(一)海洋科學內涵與海底科學基礎(10%)海洋科學在地球系統科學中的地位,海洋在國防安全、防災減災、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健康保障中的作用,結合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認識未來海洋科學發展趨勢。地球圈層結構與海陸劃分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與板塊構造學說,海洋沉積類型與成因,海底礦產資源成因、開發技術及國際競爭。地球多圈層形成、演變與全球變化。
(二)海水理化性質特征(15%)海水熱力學性質及其潛在影響,海水鹽度定義,海水狀態方程及應用,全球海面熱量平衡及各分量作用,全球海洋溫鹽水平與垂直分布,海洋躍層與鋒面。海冰形成、類型,兩極海冰變化及氣候效應,海冰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海水化學組成,海水二氧化碳系統與碳循環及海洋酸化。海水中的營養元素與富營養化,海水中的溶解氣體與溫室氣體釋放及低氧災害。
(三)海水運動規律與海上活動安全(30%)海水運動規律預測與海上活動安全保障;地轉流和風海流基本特征,世界大洋風生環流、熱鹽環流和水團分布,風浪和涌浪,潮汐現象與平衡潮理論,潮汐動力理論,風暴潮災害。全球海平面上升災害與應對。
(四)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15%)平均大氣環流,海洋上的天氣系統,不同尺度海氣相互作用基本特征,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ENSO、PDO、AO、NAO等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中國近海。溫室氣體排放與未來氣候增暖預測,IPCC與“巴黎協定”。“碳中和”與“碳達峰”的理念和達成,海洋碳匯過程及增匯可能。
(五)海洋生態系統與資源可持續利用(15%)海洋生態系統基本概念,海洋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分類,海洋生態系統結構特征和生態服務功能,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與舉措。海洋生物生產力及其調節因素,主食物鏈與微食物環,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海洋生物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赤潮災害及其遙感監測。
(六)海洋聲光傳播及衛星遙感應用(15%)海洋聲學特性,海洋中聲的波導傳播與反波導傳播,海洋聲學探測應用。海水中光的散射與衰減,海水透明度及其影響因素,海洋光學探測應用。海洋遙感主要類型與探測要素,海洋遙感應用。
三、試卷類型及比例
簡答40%,論述60%。
四、考試形式及時間
均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3小時。
五、主要參考教材
海洋科學導論,馮士筰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注:今年所有自命題考試不再使用計算器。